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一年级地理说课稿之城市化》,供大伙学习参考!
1、课程标准剖析
《普高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需要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征,并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需要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2、教程剖析
教程的地位和用途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进步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剖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点之后,本节教程主如果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进步经历及以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1、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区域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只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一样的城市形态和不一样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有哪些用途,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的
依据课程标准需要,加上我对教程的分解和对学生的认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常识与技能目的:
背诵出城市化的定义;
剖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进原因;
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2、过程与办法目的:
通过图片对比剖析出一个地区城市化进步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阶段;
通过角色饰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树立科学城市进步观,尊重人地和谐进步。
重、难题剖析
1.重点:
城市化的定义及其标志;
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征。
2.难题:
依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题确立依据:依据课标的需要将城市化的定义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征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进步过程。每个阶段之间不同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征,所以给学生具体剖析判断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常带来了一些困难。
3、教法剖析
依据本节内容的特征,我使用的教学办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依据课文来剖析、总结、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进步特点;同时借用多媒体动画,使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办法完成常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常识,运用学习成就。
4、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大家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点,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入门知识,但学生没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点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质状况,本课使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剖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分析,联系生活,激起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5、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因为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入门知识的具体状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有关,所以我使用结合具体时事热门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第一让学生回忆2025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大家的生产生活已经不能离开城市,城市的进步给大家生活带了非常大的影响,再把城市进步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历程了什么过程?在不一样的阶段它有的那些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定义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第一让学生察看对比剖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进步,从1985年进步到2000年有的什么不同,并依据这类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定义,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定义加深记忆。要强调定义中的四个关键字: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了解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部就班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要紧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知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定义之后,要分析城市化进步的动因。要从现象察看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进步的现象缘由引入根本缘由。1、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季的故事》这首歌里有如此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季……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国内城市化进步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2、湖南的株洲,以前只不过一个规模非常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进步很飞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样大家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进步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何绝大多数人想在城市里生活,期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解说。
3.角色饰演,激起兴趣
华西村的进步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2025年,华西村人均薪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饰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法、生活方法、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解说第二个要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常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进步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先为学生解说图上注解、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何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进步的高速时期,而进步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常识进行考虑,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解说,用示意图来讲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进步阶段与每个阶段出现的特点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看图能力与材料剖析能力。
5.实例分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常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常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1、在中国人口流动频繁地区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目从2025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想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2、几个月前,杭州滨江区户籍官员遇见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需要把户口迁回农村。3、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进步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看法的对错,并结合所学常识说出判断的原因。
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进步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容易见到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卷
到2000年国内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剖析图示,国内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什么时间段?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国内目前处在什么阶段?有的什么特征?
▲ 这两个考虑题基本包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6、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定义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城市化的进步原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重压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便捷
意义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益于学生对重点常识把握,的也能够帮助学生常识体系的建构。